
原味出售QQ群 1013082381
长堤街、玉带正街、居仁门、循礼门、大智路……
保护汉口的长堤
渐渐变成吃货的念想
曾几何时,我们这座城市,只有武昌和汉阳。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汉水北岸,活生生娩出了一个“水淋淋”的汉口:到处都是水凼湖荡,到处是苇塘土墩。
由于地势低洼,长年苦于水患,明末崇祯八年(1635年)通判(古代官名,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袁焻主持修筑长堤,西起硚口,东止今东堤街江边,全长五公里,呈半圆形,环绕镇北,是为后湖堤,或称长堤——为纪念袁通判,也叫袁公堤。
这条长堤形成后,汉口水患巨减,堤两边开始有居民陆续居住,逐渐形成街道。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汉口地区日渐繁华。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为抵御太平天国,在今中山大道一线修筑了一道半月形城垣,上起硚口,下至沙包(今一元路),环列在汉口西北,城垣之外还开了一条很深的护城河。从此,长堤不再担起防水的重任,反而渐渐形成了繁华的长堤街。那时的长堤街商店林立,京广杂货、丝绸印染、手工作坊,样样齐全。
如今,长堤街让武汉人惦记的是桂萍牛杂、麻木牛筋以及各种各样的、最原汁原味的武汉小吃。从小在长堤街长大的代金平,今年33岁,吃遍长堤街,带朋友到长堤街吃牛杂、藕丸子、汤包曾是他尽地主之谊的“法宝”。
白天的长堤街,比较冷清,都是买菜路过的街坊来来往往,代金平带着记者找到桂萍牛杂店、麻木牛筋店,店铺还没开门,代金平说,现在还不到点,晚上就热闹了。
到了晚上,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果然热闹非凡,三五人一桌,围在一起看着都暖和。记者原本也想来一锅,但孤身一人,显得不合时宜,只有咽咽口水,回家了。
汉口城墙的居仁门
展开全文
源自清代的居仁坊
从长堤街义烈巷出来,到了中山大道。这一带地名叫居仁门。但“居仁门”到底是什么门,门在哪?问及周边的人都不清楚。
记者在四周找了一圈,只见公交站和公共自行车站上有“居仁门”字样,而周边商铺及居民楼的门牌,都没有居仁门的字样。
居仁门,这个地名从何而来呢?在清代,这里确实有一个门。
据《续辑汉阳县志》等史书记载:“(城垣)一千九百九十二丈二尺,约十里许,筑堡垣焉。堡基密布木桩,堡垣则全砌红石,外浚深沟,内培坚土。辟堡门七:玉带、便民、居仁、由义、循礼、大智、通济,建炮台十有五。”
由此可知,居仁门的来历,是因汉口建城墙后,根据当地的地名取名而来。而居仁一名,最早是汉阳府在汉口设立的四坊之一。在清代,“新生儿汉口”从行政管辖上还是属于汉阳,清雍正五年(1727年),汉阳府在长堤街一带设仁义、礼智两个巡检司,分管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古代城市区划,城中曰坊,近城曰厢)。
“居仁”作为地名,是在筑城之后,成为“居仁门”的时候。
当时,中山大道北侧还有由义门,后来变了名字,就是现今的游艺路了。
同时,如今已是地铁换乘大站的循礼门,及当年的铁路大站大智路,它们的地名,都和居仁门有同样的来历。
在居仁门附近一个老小区门口,78岁的刘爹爹正在一家小店里买东西,他回忆说,旧时的居仁门就是现在的崇仁路,中山大道车站一片,以前是煤场,还有一条玉带河通向长江。
杨柳依依玉带河
河塞变成玉带门
对新武汉人而言,玉带河可能很陌生,早没有河的踪影,但硚口的“玉带”这一地名还是存在至今。
从京汉大道崇仁路口进入,没多远,就可见一个高高的牌楼,上书:玉带茶肆。进牌楼,就是玉带正街。
今年50岁的洪平在孩提时随父母来到硚口定居至今,他介绍,玉带正街以前是玉带门火车站,如今的京汉大道,就是当年的京汉铁路,小时没少在铁路上扎“铁千子”。(即将瓶盖等铁制口放在铁轨上,等火车经过将其压瘪。)
当时的玉带门车站主要是货车停靠站,大智路的火车站才是客运站,比玉带门的车站又大又气派。
“年轻时,我常扒免费火车在孝感和武汉之间来回。车进站车速慢,趁机跳下来、爬上去,方便得很。”洪平笑着说,“当时循礼门也有车站,比我们玉带门的要小。”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京汉大道上的车站都成了历史,玉带门车站就像很多年前的玉带河一样,存在于老武汉人的记忆中,写进历史史料里。玉带河就随着汉口城垣的崛起而消失,而它的出现,则是随着长堤街的长堤诞生而诞生的。
时光回到明末清初,当长堤形成街道以前,当年在堤外(北侧)因修堤取土,挖了一道宽约两丈(6.7米)的壕沟,与汉水相通,进口处修有一座石桥,“硚口”由此得名。而这条沟“沿长堤而萦回襟带”,故曰“玉带河”。
《硚口史话》一书中记载:“春夏水涨,玉带河可通小船。两岸杨柳成阴,当年有人曾用‘杨柳依依玉带河’,‘与南京之秦淮河同一风景’这样的语言来赞美这里的风光。在玉带河和长堤街之间,沿线架有木桥、石桥30余座……”
据了解,这些桥各有特色,有的以“福、寿、安、乐”命名,如多福桥、保寿桥、永安桥、永乐桥等。每逢早集,人车熙攘,桥下客舟云集,堤街的繁华,于此可见一斑。其中保寿桥,至今还在。
至清末,汉口城垣修建起来,取代了长堤防汛的作用,城垣外修的护城河取代了玉带河,致玉带河淤塞。从此很多居民沿着长堤两侧筑基建屋,渐渐成为居民区。
记者郭佳 摄影詹松 实习生董博斯
想去了解长堤街,是因为这周的倒春寒让人有“冻死在春天”的错觉。这么冷的天,除了“焐被窝”,最想去的地方自然是老街巷长堤街的桂萍牛杂了。
除了牛杂,还有汤包,还有藕丸子……热气腾腾的老汉口味道,在冻得筛的日子里,飘过低矮的旧屋,穿过呼啸的寒风,暖进每个武汉人的心窝窝里。
都记住了长堤街的美味,可否还记得这300多年的长堤的来龙去脉?
于是,想让大家吃着热乎乎桂萍牛杂的时候,顺便来讲讲长堤街的前世今生,让武汉人显摆我们美食的博大精深时,也能展示这座老城的历史底蕴。
版面制图 童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