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原味闲置物品
二手原味闲置物品 - 女性私人物品出售vx_卖二手内裤的网站

原味出售QQ群 1013082381  

引子

一般传统上昆曲讲才子佳人比较多,都是比较甜,比较的文,可是像《桃花扇》里面爱情不全是阴柔的,还有非常壮烈的一面的,这是阳刚的。女主角李香君虽然是地位比较低下的妓女,但是她节操比较高。她不仅对爱情忠贞,她还有对忠奸是非的判断,因此她对爱情的坚守就非常动人。爱情只是山盟海誓不动人,一定要有战争的考验才显出爱情的忠贞可贵。一对恋人在逆境之中,在国家将亡,流离失所的时候能够坚持爱情是加倍的动人。像《牡丹亭》或者像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这种戏不太有时代背景,它就是纯情的。《桃花扇》展现了在那样一个大厦将倾的乱世里,上至朝臣下至儒生歌妓在面对国破家亡的疾风骤雨的时候,个人命运在历史的洪流里挣扎,或彷徨或执着、或忠贞或背叛、或迷惘或彻悟……各种各样的人性在徐徐降落的大幕下一同把这曲悲歌唱得壮怀激烈,荡气回肠。尤其是戏里的秦淮歌妓李香君和抗清明将史可法,表现出了对家国民族的气节。所以它更像是昆剧里面的大片。

故事发生在公元1644年,客居南京的复社才子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坠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诗扇定情,并同其“梳栊”。阮大铖托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赠送妆奁以拉拢侯方域,李香君憎恶阮大铖人品坚决退回,被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沉迷声色酒乐,轻忠臣而重用奸臣,阮大铖得势趁机陷害侯方域,侯方域被迫投奔史可法。阮大铖强行将李香君许配给田仰,李香君坚决不从,自尽未遂,血溅诗扇,杨龙友无奈以其养母李丽贞代嫁。后来杨龙友用血点在扇上画出一树桃花,是为桃花扇。南明朝政昏庸,党争内战不断,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江自尽。仅仅一年,弘光朝廷灭亡,侯方域逃回南京寻找李香君,“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割断花月情根,二人最后双双出家。

展开全文

大道才知是,浓情悔认真;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

苟延残喘、遥遥欲坠的南明,歌香脂腻的秦淮河依旧丝竹不绝,几个儒生只惦记着如何“消遣春愁”,一路寻花问柳,道是“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我辈且看春光”,这末世的最后狂欢。身列秦淮八艳的李香君艳光四射地登场,毫无悬念地跟复社才子侯方域上演一出才子佳人的戏码。若是在寻常年景里,不过是在弥漫六朝金粉香的金陵又添一段香艳小品。而在这乱世,他们的情事便注定要在离合聚散中背负更多的东西。

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秦淮河畔的脂粉队里也有不让须眉的巾帼傲骨。阉党阮大铖暗送妆奁意图拉拢,侯方域有些拿人手短,倒是婉转娇小的香君却有那么大气性,痛斥奸臣,拒不受礼,“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一句“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掷地有声。也就因此得罪权臣,导致后来侯方域远走避难、香君血溅桃花扇。

扬州梅花岭上史公祠,扬州屠城十日的惨烈历史却尤其的心痛,这段历史让扬州这座秀美的城池更多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壮烈之美,而这种壮烈的起因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史可法。你说他文不能治国也好,说他武不能救国也罢,他再无能再平庸些,然而铮铮铁骨在,又岂容肆意诋毁。在城外敌军压阵,手下无兵可调,军心涣散之时,情急恸哭,血泪淋漓,却仍是誓死不降。嘲笑他无能吧,骂他不识时务吧,然而手下将士却因此感动鼓舞起来,阵前誓师: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字字铿锵,震撼人心。也许弱小百姓在这亡国灭种的洪流面前只能屈服只能顺从,原是无可厚非,然而我们也需要那样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我们再平庸再无奈也会仰慕那时迸发出的人性的光辉,那样一种血性,提醒我们生而为人的尊严与骄傲。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一个庞大的王朝轰然倒塌,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故事可还没有完。天可怜见,让历尽劫难的一对恋人在栖霞山重逢了,欣喜若狂的恋人互诉离情,却被一个道士生生打断:

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当头棒喝,香君方域双双顿悟入道。

原味内内白色东西(内内上的白色东西是什么)

大道才知是,浓情悔认真;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

倾城之恋里说乱世中总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然而倾城倾国的覆灭感这样沉重,何况接踵而至的剃发易服,这样大的耻辱,该怎样去背负?寄身于道观里冷眼看这世事变迁也许就是这一对乱世鸳鸯的最好归宿吧。在那个风流婉转的舞台上,两人优雅地转身,换上道袍,看尽人世沧桑,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原味内内白色东西(内内上的白色东西是什么)

《1699桃花扇》——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只为一个目的:昆曲的传承和演出的成功

从没想到一部《1699桃花扇》(江苏省昆剧院)竟然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想探求的东西和感喟的东西,很震撼!这种“人生若只如初见”惊艳程度丝毫不差于我们初见青春版《牡丹亭》的那一刻,可以说它带给我们对昆曲的一种全新的体验,让普通观众毫无审美经验的观众开始对昆曲艺术产生想接近它了解它的兴趣。从戏中传奇故事,戏中人物的深情和壮烈,舞台镜面设计和台中台的后现代,服饰刺绣的精致,打破时间空间的传统戏剧观念,戏中人轻松的角色转换以及和场上观众的交流,谢幕时指导老师和年轻演员同台谢幕的感动,国外对这出戏接受的态度和反映,复原1699古代戏曲的初衷和尽管未必复原得了但却带来意外惊喜和展示的成功,都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听觉视觉享受。

释名:冠以“1699” 是想原汁原味地再现原剧的传奇色彩。

2006年的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由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1699桃花扇》,这个是继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苏昆的《长生殿》之后,话剧导演田沁鑫第三次投资500万以上打造的“精品昆曲”, 桃花扇之前冠以“1699”,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的作品。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他早年在家乡时,就听到过“李香君血溅诗扇”及南明王朝灭亡的故事,感慨颇多,萌发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冲动,有了《桃花扇》最初的构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南巡归来路经山东,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举荐在御前讲经,并做了皇帝游览孔府的向导,深得康熙赏识,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此后,他曾奉命到江淮了解民情,治理水患,还到过南京、扬州一带寻访,对明王朝阉党专权,官吏腐败,导致灭亡有了更多感触,为他创作《桃花扇》积累了鲜活的素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到京城为官,买下了海波巷的一处宅院,将书斋命名“岸堂”,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的创作。北京是元杂剧的发祥地,发展到明清传奇,戏剧活动在京城已十分活跃。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中,孔尚任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又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三易其稿于1699年创作出了不朽的名剧《桃花扇》。

导演田沁鑫解释说:1699年昆曲名剧《桃花扇》传奇脱稿,剧本写成之后在最近的200年里,都没有原貌上演过,这次在桃花扇之前冠以1699就是想原汁原味地再现原剧的传奇色彩。”

演员:老带小,情深意重

2004年8月29日,江苏省昆剧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变成了企业,而《桃花扇》作为剧院转企后的第一出戏,吸引的目光可想而知。众所周知,该院拥有一批极具造诣的艺术家,但剧院最终决定全部由年龄都只有16到20岁上下新人挑梁,而由“老”艺术家以石小梅、黄小午、胡锦芳、赵坚、柯军等担任排练指导,其实这对于尚处于艺术巅峰的中年艺术家是一件很残酷的事。但是据记者报道,在排练场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情况下,很多艺术家穿着羽绒大衣在为自己的弟子说戏,虽然自己并没有登台,但他们所做的工作比上台演出要多得多。已经退休又被剧院请回排练场的胡锦芳说:“我们是先根据剧情设计表演,演给导演看,她认可之后,再去教孩子。虽然前几年昆曲的状况很糟,但同我们的前辈相比,我们得到了很多,所以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告诉这些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作为一个从事昆曲的人,传比演更重要。”

为了让这些从戏曲中专毕业仅一年的新人尽快进入角色,除了由昆曲艺术家对他们进行手把手地表演训练外,剧院还为他们安排了为期三个月的文化课培训,在那段时间,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以及书法家、画家、剧作家轮番于每天下午到剧组为他们讲课。“《桃花扇》全本细读与赏析”、“明末画家与《桃花扇》的关系”、“南明历史”、“书法课”等让这些文化底子并不厚实的年轻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缩短了与人物的时空距离。这种训练方式以往曾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得到了认可。

我在观看的时候,最感动的是最后的谢幕,石小梅(巾生)、胡锦芳(五旦)、黄小午(老生)、柯军(武老生)、赵坚(净)、李鸿良(丑)由各自授艺弟子恭请出场,向观众谢幕,学生又向老师谢幕,全场起立、掌声如雷,石老师和胡老师一个劲地把施夏明和罗晨雪往台前推,自己就打算往幕后走,罗晨雪又把胡老师给拉回来,胡老师又一个劲地把他们几个往前面推,真是被这些艺术家的品德感动,这些老师,唱了一辈子戏,在自己的唱功和舞台表演力已经达到最好水准的时候,好不容易昆曲慢慢开始在中国又热起来,由于新的审美风格,或者说现代昆曲发展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往后退,担当伯乐的责任,风头都让给了自己的徒弟。所以年轻一辈们一定要好好唱戏,把昆曲艺术发展起来,不辜负老师们的付出和牺牲。

中日韩顶尖艺术家向昆曲集体致敬

原味内内白色东西(内内上的白色东西是什么)

《1699桃花扇》的制作班底可谓国际化: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任昆剧艺术顾问,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著名导演田沁鑫任导演,台湾文学大师余光中担任文学顾问,韩国“国师级”导演孙桭策任戏剧顾问,日本流行音乐人长冈成贡任音乐推广……这些艺术家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厚的艺术实践经验,他们的加盟,为打造国际化精品创造了条件。“这个戏投资500万,到现在演出50多场,收入780万。 ”

原味内内白色东西(内内上的白色东西是什么)

1、剧本方面,由台湾文学大师余光中担任文学顾问,他与其他昆曲专家充分肯定这版“1699·桃花扇”尊重了孔尚任原版精神,既有所继承,又有大胆创新。

有记者问:您以前一直从事西方文学研究以及现代诗文的创作,怎么会想到作中国传统昆曲剧目的文学顾问的?

余光中:我从1992年开始,基本上每年都要回南京,去年4月,我在南京大学演讲时,南大的教授带我去看过一些昆曲的演出,当然看的都是一些折子戏,我非常喜欢,但昆剧的演出始终没有看过。我年轻的时候在南京读过大学,看过《桃花扇》这本书,还记得里面的一些词,像“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南朝剩有伤心泪,更向胭脂井畔流”这些句子我都印象深刻。《桃花扇》里面的美文很多,孔尚任这支笔真是了不起,他的对话是很白,可是唱的词本身又非常雅,非常好。我是南京人,六朝的兴亡,南明的衰亡,在剧本上看来是特别的感受到切肤之痛。当时听说江苏方面要排演昆曲《桃花扇》,令我想起年少时读书时感受到的那种凄美、悲壮的记忆,这个剧里既有两个年轻情人缠绵悱恻的爱情,又有忠奸对立,以身殉国的悲壮。我不由为之心动。 其实我对于昆曲是个外行,没有真正的研究。与其说是顾问不如说是借这个机会来亲近昆曲。

在观看《1699桃花扇》时,余说好几次都流泪了,并认为演出是很成功的。甚至看后激动地表示,“我以前一直觉得《桃花扇》应该是首诗,这次的演出触动了我的灵感,我一定要为它写一首诗。”

2、舞台方面的戏剧顾问是韩国“国师级”导演孙桭策,他不仅在舞台剧方面声名显赫,还担任过韩日世界杯开幕式总导演,在传统精神与现代方式的结合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认为《桃花扇》是经典之中的经典,作为“世界遗产”的昆曲如何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次“1699·桃花扇”的尝试非常重要。另外,曾经给宫崎骏电影作曲的日本著名作曲家长冈成贡专门为推广活动创作了音乐。

3、在舞台视觉方面,长期旅美的萧丽河是亚洲惟一的女性舞美兼灯光设计师,曾囊括了所有中国舞台灯光大奖,这次舞台将“天·地·人”融合为一体,“戏里有戏,台中套台”, 古画环抱的舞台,带我们走进时空的隧道,漂浮在水面的楼阁上,演尽悲欢离合,可以说将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发挥到极致。

他做的舞台是16乘16米,深和宽都是16米,他觉得这样有一种博物馆的感觉,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博物馆艺术。

16乘16米的舞台整体由三面回廊围起。《桃花扇》的故事发生地南京在明朝时极为繁华奢靡,为了重现明朝南京繁华景象,《桃花扇》的舞台兼灯光设计师萧丽河多次与导演田沁鑫到秦淮河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她们意外获悉,明代著名宫廷画家仇英曾绘制过一幅长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永乐年间南京的繁盛景象,这便是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该画卷纵44厘米,横330厘米,从郊区农村田舍开始,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到南都皇宫前结束,形形色色的人物多达一千多人,两百多个店铺商号招幌林立,展现了六百年前南京城的繁华兴旺。但是该图一直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院馆藏,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萧丽河想到,如果能找到这幅图并将其用在舞台背景上,将成为《桃花扇》舞台上最华丽的一笔。为此,剧组费劲周折联系到了南京秦淮河建设发展公司,该公司一年多前从中国国家博物院拍摄到了文物《南都繁会图》的图片,用于整合南京秦淮河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至今还从未完全向公众展示过。听说《桃花扇》剧组要按照孔尚任原版精神排演昆曲“1699·桃花扇”后,他们欣然同意将《南都繁会图》的图片提供给剧组使用。根据萧丽河的设计,这幅图巧妙地被喷绘在这三面回廊上,通过灯光变化的不同作用,时隐时现,最终使剧中明代秦淮河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面回廊的舞台使得舞台中间有一个庭院式的感觉,同时搞一个6米乘6米的小台在舞台上,有台中台的一种意向。

昆剧过去都是搭台唱戏,现在6米乘6米的小台由几个人推来推去的也比较流动一些,因为戏曲的空间就是可变性和流动性,不能破坏这种审美。所以呈现出来的很多人觉得很现代,这里有一个空间概念上的一个观念上的提醒,就是首先昆剧是必须要写意,然后它真的是一个流动的博物馆的这样一种感觉。

原味内内白色东西(内内上的白色东西是什么)

我在看的时候也特别有触动,我感觉到它当中的小戏台很好的解决了昆曲本身一些传统传承的东西,再就是经常有很多贩夫走卒,歌妓,很多不相干的人,看似不相干,但其实跟当时,我觉得跟古代的时候人们真正在看戏的时候,我觉得那种感觉很像,当中的人在作戏,边上是各色人等,大家一起,因为看戏本来就是挺全民狂欢的一个事情。 两边的人是看客,也同时是参与表演者。这种时空交叉的概念挺好的。

一种完美的理念要表达出来往往需要一种高科技的支撑,就像我们引进的好莱坞大片,

如果说《牡丹亭》的舞台空灵写意,《长生殿》的舞台精致华美,那么《桃花扇》的舞台则堪称是最具科技含量的舞台。镜面材质的地板,营造舞台浮在水上的感觉,三面回廊让观众仿佛置身昆曲博物馆中,舞台中可推移的小舞台则是舞美设计精心雕琢出的台中台,这样的设计看似简洁,但却没有舞美工厂有勇气承接制作,原因是其中暗藏诸多高科技手段。最后剧组几经周折才寻觅到了上海一家做大型汽车展示的公司。据悉,比如镜面舞台的水平保持是由一台来自德国的机器用红外扫描的技术完成的,台中台上的景片切换技术同样来自德国,制造水影的仪器则是英国进口的。另外,剧中所需的350盏呈像灯虽然在国外剧团中是很常见的规模,但剧组找遍全江苏的院团都凑不齐100盏,不过由于这些灯决定着剧目最终的呈现效果,最后,出品方决定全部重新购置。

服装设计师莫小敏曾以《荆轲刺秦》一片夺得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他设计的服装在保留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将色彩重新进行了设计。爱情主人公的服饰风格都将以雅为主,为李香君选择了粉色系,而为侯朝宗定的则是灰色系。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迁将趋向素洁。而剧中一些妓女服饰则是雅中带艳。“尽管是现代版,但严格意义上讲仍是恢复老戏,服装只是颜色和细节上变,譬如在水袖上加上暗花,在灯光下效果会很好。”

“苏绣皇后”姚建萍受邀加盟该戏,为男女主人公度身绣制戏服。她的人物绣《周恩来》曾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她的绣作要价已经高达数百万元,此次姚建萍将为剧中主人公李香君和侯朝宗各绣一套出场戏服。只见绣绷上,粉色戏服上金色的月季已然摇曳生姿。又见她玉臂一摇,用指甲竟然能将一缕丝线劈成64条!据介绍,往常戏服的制作周期是半年,但这次仅有两个多月,技艺高超的姚建萍考虑舞台视觉效果和演员穿着舒适度,大胆给戏服配以灰色的枝叶,衬托出雅致的整体氛围。

镇湖老少绣娘上阵完成全剧近60名演员穿着的200多套戏服。姚建萍在料子上写上用色要求,绣娘们一看就明白。由苏州剧装厂牵头,剧组很快找到了熟练的绣娘,其中最小的是年仅18岁的小范,而年纪最大的徐老太今年已届84岁高龄。老人穿针引线恰如行云流水,她绣的桃花让姚建萍也赞叹不已,更令人称奇的是,她每天竟能绣14个小时。

这些世界顶级艺术家通过近一年的时间精心创作出的“1699·桃花扇”,以此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昆曲集体致敬。

运作:一部《桃花扇》排了多个“版”

《1699桃花扇》有很多个版本,从豪华版、传承版,到加长版、音乐会版,甚至还有游戏版。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来看,比如游戏版是面向中小学生的,演出中有互动。又比如到一个城市连演几场,既可以演出豪华版,也可以演出传承版,喜欢年轻演员的去看豪华版,喜欢欣赏中老年艺术家表演的就买传承版的票。

反响:《桃花扇》迎来异国“桃花运”

与很多首次观看中国昆曲大戏的外国观众一样,苏黎世艺术节经理卡德利普在中国观看了演出后,对《1699·桃花扇》一见钟情:“虽然我作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这部戏的演出还是给我太多惊讶了!首先,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古国,厚重和神秘是非常吸引我们欧洲人的;通过昆曲《1699·桃花扇》,我还看到了另一个中国,那是在美丽的音乐声和柔美的舞蹈之中,所体现的细腻,典雅,高贵,这让我很惊讶,也很有兴趣!”

卡德利普在看过演出后对这部演出感到非常惊讶,立即发出了邀请。他说:“中国戏曲中真是充满了智慧,这部戏中自由和流畅的空间,与西方现代戏剧的很多理念不谋而合;而听说这次演出的形式是在恢复早已在几百年前的中国就司空见惯的传统样式,这同样让我感到惊讶,我相信这也会让更多的欧洲观众惊讶!”

正如卡德利普所预料,欧美多个国家也向《1699·桃花扇》抛来绣球:2006年10月BeSeTo(中日韩)戏剧节、2006年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2007年2月香港艺术节、2007年6月苏黎世艺术节等……各大国际艺术节的邀请纷至沓来。

文字:大兵

图片:网络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填写您的广告代码,也可以留空不填。

文章信息

分类:原味圈子app

分享:

您可能也会喜欢

评论
首页
回顶部